中国婚纱网 - 婚纱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伴娘伴郎 | 创意写真 | 婚礼策划 | 婚礼习俗 | 婚纱礼服 | 结婚指南 | 居家生活 | 流行前线 | 蜜月旅行 | 明星婚礼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社会聚焦 > 人民照相馆为老顾客拍婚纱照 引爆老上海人浪漫情怀
K.biz | 商业搜索

人民照相馆为老顾客拍婚纱照 引爆老上海人浪漫情怀

信息来源:h-s.com.cn   时间: 2013-10-30  浏览次数:493

    “凡是25年前在淮海中路人民照相馆拍过婚纱照的顾客,只要能找出当年拍摄的婚纱照,就能到上海人民照相馆免费重拍婚纱照”——这样一则消息引发不少老上海人的浪漫情怀。这几天,几乎每天都有几十名市民,带着自己数十年前拍摄的结婚照,赶到“蜗居”在巨鹿路上一条老弄堂里的人民照相馆,重温曾经的美好。
  对于参与此次免费拍摄婚纱照活动的顾客,人民照相馆只有一个要求——必须携带25年前在人民照相馆拍摄的结婚照片。于是,这两天的照相馆报名处,已然成了一个结婚照的展览台,前来报名的市民也纷纷传阅彼此的结婚照。
  拍摄预约已排到半个月后
  虽然没有大肆宣传,但人民照相馆这两天门庭若市,几乎天天都要迎来数十对来报名的老夫妻。按照一天拍摄4对夫妻的节奏,拍摄预约已经排到半个月以后了,如果要把报名的夫妻全部拍完,估计要等到明年了。
  “我们原本打算一天拍10对的。”人民照相馆副总经理张建军表示,为夫妻免费拍摄的照片是三张,分别是一张20寸的大照片和两张8寸的小照片。可是,不少夫妻一旦进了摄影棚,就停不下来了。“过去拍照十分简单,他们现在都想好好体会一下拍婚纱照的感觉。”
  因此,不少夫妻表示,想趁这次机会,重新拍一次婚纱照。为此,张建军正在调动摄影师,想增加些人手来帮忙拍摄。“现在我们影楼只有一名摄影师,他已经一个多月没休息了,每天都在拍,中午为了节约时间,只能吃方便面。”不仅如此,张建军还打算再去采购一批适合老年人穿着的婚纱,“一方面款式要再高雅一点,另一方面尺码也要大几号,穿起来更加合身一点”。
  老上海找不到老“人民”
  “那个时候,人民照相馆门面在淮海路上很大的,名气也很响,在上海滩数一数二。现在缩在这条小弄堂里,我们找也找不到。”昨天,不少市民在接受采访时都对人民照相馆如今的位置表示出异议。对此,张建军也有些无奈,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市政动迁,淮海路商业网点调整,人民照相馆几经搬迁,最终离开了繁华的淮海路,“定居”在巨鹿路上的一条老式弄堂内。地段偏了,很多老顾客都以为人民照相馆“消失”了。
  让张建军颇为触动的是去年接到的一个电话。电话里传来的是操着上海口音的老阿姨的声音,张建军回忆说,她开口就问:“侬是人民照相馆吗?”听张建军说“是的”,对方又不放心地追问:“你把以前人民照相馆的地址报给我听。”听到正确的地址后,她又出了道题目:“人民照相馆以前叫什么名字?”张建军这才发现,是遇到老顾客了,于是他报出了“乔奇照相馆”和“乔士照相馆”这两个人民照相馆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曾经使用过的店名。听到这里,电话那头的女士这才欣喜地说:“终于找到你们了,好不容易呀!”
  原来,她是一位90多岁高龄的旅美华侨,40年前,他们全家在淮海路上的人民照相馆拍了全家福照片,她和丈夫的银婚照和金婚照都是在人民照相馆拍的。所以,这次回国她就想找人民照相馆拍摄一张四代同堂的全家福照片,但却一直找不到。在费了一番周折后,才通过114找到了人民照相馆的电话。
  张建军坦言,人民照相馆此次免费重拍婚纱照的原因之一,正是希望能让老顾客再次找到人民照相馆,重新回来拍照片,“可能我们不是最时髦的,但我们拍的肯定是有上海味道的”。
  拍3张结婚照花了半个月工资
  一袭白色婚纱,裙摆及地,化上淡淡的妆,披上白色镶水钻的头纱,今年已经71岁的李荣吉站在镜子前,既激动又有些忐忑地问老伴:“会不会太漂亮了?”76岁的顾啸谷穿着黑色西装站在一旁,笑盈盈地看着太太,连声说:“蛮好,蛮好!”
  今年是他们的50周年金婚纪念。50年前,他们的结婚照就是在当年还在淮海路上的人民照相馆拍的。
  “那个时候的结婚照交关简单,根本不穿婚纱的,我们穿着两用衫就来拍照了。”顾啸谷告诉记者,不仅服装不像如今那么考究,当年也没有发型、化妆,两个人拍照前把头发梳梳整齐就算打扮好了。他们的结婚照一共拍了三张,一张两个人的全身照,一张两个人的半身照,再加上一张新娘子的个人照,“花了差不多20元钱——那时候我一个月的工资只有40元”。
  当时结婚照的姿势只有固定的7种,用专业的话来说,分别是“双人全”、“双人半”、“一坐一站”以及新郎新娘拍两张“单人全”和“单人半”,一次性拍齐这七张,就算“一大套”了。由于拍齐“一大套”的价格不菲,大部分新人都选择只拍三四张。
  不过,当年没有穿婚纱的遗憾昨天得到了弥补。李荣吉不仅穿上了白色的婚纱,后来还穿着旗袍拍摄了一套结婚照,前后拍摄了3个多小时,“今天终于过足瘾了”。
  ■茹先生夫妇拍摄时间:上世纪70年代
  老式PS用铅笔在底片上修改美化
  今年72岁的茹先生结婚照是上世纪70年代拍摄的。昨天他带来了两张黑白照片的“样张”——照片里的新人穿着白衬衫和灰色的外套,眼睛望着前方,微微露出笑容。人民照相馆技术总监陈林兴看到这张“样张”激动地说,过去拍好照片后,都会先给新人看“样张”,然后根据新人的要求,在底片上进行修改,修改后再冲印。“这就是最早的PS呀。”陈林兴说,老式的PS是精细活儿,要把2H的中华铅笔削到很尖很细,然后把底片放在专门的仪器上,一边打光,一边涂画,“不要小看老式PS哦,眼袋太深,我们可以修掉,单眼皮我们也能修成双眼皮。很多新娘子的眼睫毛都是我一根一根画出来的”。
  人工绘制的“云背景”当年最流行
  相比之下,在1981年拍摄结婚照的殷光华和薛梅就要时髦得多了,新娘穿着拖地长裙,手里捧着白色马蹄莲捧花,新郎则穿着三件套的西装,俊朗挺拔。殷光华至今还记得拍摄婚纱照的那天,是暮春的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两个人在淮海路上逛街,逛着逛着路过了人民照相馆,就进去拍结婚照了。
  “你们这个照片一看就是1981年拍的,用的是‘云背景’。”人民照相馆副总经理张建军说,那个时候人民照相馆的布景设计师人工涂画了一幅朝霞作为婚纱照背景,深受当年新人的喜爱,“那几年里,几乎每一对新人都要用这个背景拍照”。可惜的是,“云背景”后来在几次搬家的过程中遗失了,后来再也没有能工巧匠能画出同样效果的背景来。
  ■许女士夫妇拍摄时间:上世纪80年代中期
  黑白照片着色后像油画,几十年不褪色
  市民许女士的结婚照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拍摄的,布景已经换成了实景的门廊和楼梯,不过当时仍然只有黑白照。“家里挂的放大照片,是人工着色的。”许女士一句话引起不少在场市民的共鸣。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起当时人民照相馆的着色照片,看起来就像油画,“在家里挂了几十年都没有褪色”。
  [过去的结婚照是怎么拍的?]
  张建军表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拍照用的灯光是白炽灯灯泡,五六个一组。灯源虽然简单,但布光十分讲究,一个作为主光灯,一个作为侧光灯,还有几个分别用作辅助灯,还有一个专门用来做发型灯,可以让新人的发型看起来更加立体。张建军笑着说,在穿着方面,很多新郎拍照穿的其实不是衬衫,而是8元钱的假领头,外面再套一件照相馆租借的西装,而新娘子为了能凸现身材,留下最美的身影,会偷偷带来几块手帕塞进胸口。而且,和现在动辄拍半天不同的是,那时候拍一套结婚照,不到一个小时就能拍好。“上海人都很爱美的,拍结婚照也是一件大事,但当时受条件限制,只能拍摄得比较简单。”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婚纱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