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纱照是牵手一生的承诺
信息来源:h-s.com.cn 时间: 2013-11-21 浏览次数:4327
婚纱照,不仅仅是一种仪式,对于大部分老年人来说,结婚照意味着牵手一生的承诺。记者采访了三对补拍婚纱照的老人,看看他们经营婚姻的秘诀是什么。
婚姻要靠夫妻俩齐心经营
1956年,董桂武和王慧芝因为工作调动成了同事,一年后,他们开始处对象。1958年,两人准备结婚,由于双方父母远在外地,所以婚礼是由科室领导帮忙操持的,证婚人也是当时的领导。结婚当天,董桂武和王慧芝照常上班,晚上下班后,同事们把桌子拼在一起,提前买好的瓜子、糖果和苹果都摆在桌子上,领导给他们俩主持婚礼,还有人带来一个当时不常见的收音机,放起了音乐。王慧芝记得自己做了一套3角8分一尺的布衣服,俩人结婚一共没花100元,“这就是我的婚礼,很简单,气氛却很好,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抱怨过。”她说。
上世纪50年代末物资匮乏,经济拮据一直是俩人婚姻生活中最大的难题,但他们却从来没有为此争吵过。“那时候的人生活很简单,年轻人结婚大多是靠自己,生活不容易,但却很珍惜,因此离婚率也低。”王慧芝说。退休后,董桂武对养生保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了许多书,每天坚持给老伴做全身按摩。“你看我不像70岁的人吧,全是他给我按摩的功劳。”王阿姨说,“如果100分是满分,我就给他99分。那1分是因为他嘴巴不甜,说的甜言蜜语不够多。”
去年重阳节,这对老两口参加了一个补拍婚纱照的活动,结婚50多年来,那是他们第一次手牵手拍婚纱照,但面对摄影师的镜头,他们却从容大方。回首多年来的婚姻生活,他俩一致认为:过去的生活很艰难,婚姻和生活基本靠夫妻俩齐心经营,因此特别珍惜。
拍了婚纱照就要牵手一生
年轻时,张大爷在地质队工作,常年跟着地质队居住在野外,和许阿姨结婚时他们连一个自己的家都没有,还是借别人的房子办的婚事,在张大爷姐夫家请的客。上世纪60年代初,年轻人结婚时已经渐渐流行拍结婚照。许阿姨有一张重新放大并精心装裱过的黑白结婚照,摄于1963年3月31日。“拍了这个照片,就意味着两个人从此走在一起,一直到老。”她说。
因为两个人性子都有些倔强,因此张大爷和许阿姨年轻时总因为小事吵架,时间却从来不超过5分钟。“我脾气急,我老伴性子倔,所以肯定吵。但婚姻生活需要很多的体谅和宽容,吵架可以,不能记心里。”张大爷说。在许阿姨眼中,张大爷还有一个优点:从来不管钱,工资都是妻子给他领,家里怎么用钱他也从不过问。张大爷说:“我很信任她,知道她不会乱花钱。”对于现代年轻人动辄花数千元拍婚纱照,张大爷和许阿姨相当理解:“拍了婚纱照意味着两个人要牵手一生,一起走到老,这不光是一种仪式感,更是重要的承诺。”
拍照时觉得很幸福
高廉煜和谢晓萍结婚时没有拍过合照,当年结婚证上的照片,是用两人的单人相片凑在一起合成的。“当时各方面的社会条件不允许,所以一切从简,同事送礼也就送张毛主席的照片。”谢阿姨说,“我们结婚没有摆酒席,就买了点糖果瓜子分给同事朋友,几个亲戚坐下来吃顿饭,就算礼成。”
几十年来,没有婚纱照一直是两位老人心中的遗憾。谢阿姨笑笑说:“以前也想过拍婚纱照,但是两个人岁数大了,觉得不自然,所以一直没去。去年,还是女儿猜到了我内心的想法,花钱给我订了一个套系,那天我穿着白色的婚纱,发型师给我做了个很时髦的发型,一下子觉得自己年轻多了。拍照时,很多路过的年轻人都朝我们看,还有人拍照,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觉得很自豪很幸福。”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婚纱网证实,仅供您参考